日前,路透社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新规则将改变中国婴配粉市场。这里的“新规则”,指的就是“新国标”。
这篇文章很长,讲述的核心点主要有三个:1,新国标注册需要漫长过程,从新配方设计到试验、分析和注册,还需要符合要求的文件记录和工厂检查,整个过程需要生产企业投入很多资源;2,新国标更严格,高门槛有望进一步淘汰部分不具备研发条件和实力的中小品牌;3,随着注册品牌数量减少,以及部分中小品牌淘汰出局,头部品牌的市场份额有望增加。
讲真,外媒还是非常看重此次新国标的,他们强调中国通过此次新国标引入世界上最严格的婴儿配方奶粉营养标准,此项新政的实施体现中国政府对于婴配粉的监管决心,就是通过“四个最严”来捍卫中国宝宝舌尖上的营养和安全。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分析的逻辑是成立的,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确实正在改革的路上,目的只有一个,即让中国市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更符合中国宝宝体质的需求,让中国婴配粉市场更加规范。
值得关注的是,外媒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奶粉新国标了,这说明什么呢?
是否意味着这项政策不仅在国产奶粉这里影响深远,并且在欧美澳新等外资奶粉圈也产生重大影响?
是否意味着,这项政策动了外资奶粉的奶酪,加速推动了国产奶粉振兴崛起?
这篇外媒报道还援引分析师、行业高管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提到,监管部门已经批准了200多个品牌提交的申请,预计未来几个月只会在批准几十个品牌。而在此前,中国市场上有400多个品牌。
这些数据尽管缺乏严谨的事实依据,但这篇报道想得出的结论是,在此轮新国标配方注册过后,中国市场上的品牌数量将会减少很多。
目前新国标注册名单还在陆续披露中,截至目前,已经有接近60家企业共计250多个系列(品牌)通过新国标注册。
根据长时间跟踪关注中国奶粉行业的食悟研究,从第一次配方注册到这次新国标注册,中国奶粉市场的企业数量、品牌数量都在呈现递减态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一次又一次配方注册,不仅让一部分企业在屡次考验中印证了自身的实力,也让一部分企业或品牌在监管趋严的过程中败下阵来,中国奶粉市场在大浪淘沙过程中,更加规范,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食悟研究发现,两次配方注册给中国奶粉行业格局带来两个重要变化:
一,国产奶粉从分散到集中。
2018年以前,中国奶粉市场品牌众多,几百上千个,随变一个工厂,都可以代工若干个品牌;随意一个渠道,仅靠几个定制品牌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那个时候,中国奶粉市场是极其“繁荣”的,但这个繁荣需要打个双引号。因为与“繁荣”同时出现,还有个别国产奶粉品牌屡屡登上黑榜的抽检通告,接二连三的抽检不合格,犹如一颗苍蝇坏了一锅粥,不停地牵累、透支国产奶粉的信誉。
这应该是监管部门痛下决心、整顿行业的政策出发点,就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来规范中国奶粉市场,来实现优胜劣汰。
让优胜者留下,让浑水摸鱼者出局,尽管可能有些品牌不经常出问题,但是因为科研实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不过硬,无奈被挡在配方注册的大门之外,没办法,我们需要的是久经考验、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水平。
细心的人应该能够关注到,在过去这几年,以飞鹤为代表的国产标杆,牢牢抓住市场机遇,凭借过硬的实力不断夯实行业占位,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国产奶粉从过去品牌繁多、过于分散的格局,逐步发展为品牌集中度提升的局面,以往的那些代工品牌、贴牌品牌逐步淘汰出局,保留下来的都是大企业的核心主力品牌。
二,国产奶粉逐步占据主导。
此前有数据指出,国产奶粉已经占到市场的60%以上,也有数据说已经超过65%,但没有一个机构对这种格局做调研,所以很难得出一个准确清晰的数据。
如果你去走访市场就会发现,无论是一二线市场,还是三四线及以下市场,早已是国产遍地开花的景象。国产奶粉头部品牌已经先后在北京、广东等一线市场后来居上,整个一线市场都布局着众多国产品牌,引流的早已不再只是外资奶粉。
这些变化,就发生在最近几年,准确地说就是这两次配方注册带来的变化。
根据食悟的专业研究,我们发现,国产奶粉不仅在市场份额上超越外资进口,国产奶粉在科研能力方面,也是当仁不让,正在通过加大对中国本土母乳研究的投入,迅速提升自身科研竞争力。
以飞鹤为例,截至目前,飞鹤建立了覆盖全国27个省份,近20000样本量的中国母乳数据库,为飞鹤持续开展母乳研究,探寻中国母乳特点以及中外母乳的差异奠定了基础。近几年,飞鹤研发成果产出量位居国内第一、世界前列,研究方向也更具前沿性。今年5月,飞鹤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中国母乳研究的新一代婴配乳粉制造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将研制基于中国母乳研究的、满足中国婴幼儿营养需求的新一代婴配粉。
食悟研究认为,在国产奶粉标杆企业的带头引领下,随着中国本土母乳研究的持续深入,未来会有更多研究成果转化到婴配粉产品上,不仅能够为中国宝宝提供更营养更健康的口粮,还将带动整个国产奶粉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以婴配粉的科研自主助推母婴领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